九游体育:社区体育活动的推广:如何鼓励更多人参与

admin 11 2025-09-16 18:30:45

  作为社会体育中最“近在身旁”的一支,社区体育留给人们的印象常常是规模不算小、开展内容却稍显平淡,多为拳操及球类等运动项目,在体现个性与对传统文化的沿袭方面似乎稍欠火候。那么,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社区,一探究竟。

九游体育:社区体育活动的推广:如何鼓励更多人参与

  非遗项目:耍石担石锁

  走入天目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少人都曾因那儿的“小清新”氛围而眼前一亮。古色古香的室内陈设,悬于墙头的字画展示,从吊顶上垂下的红色小灯笼装饰,布局合理的百姓活动室……当然,位于其间的一处以沪上传统体育项目石担、石锁为主题的陈列室,也是很多人不会错过的地方。

  

  无论石担还是石锁,它们都曾是人们用来锻炼力气的器械,体现了先人们在体育上的智慧。据《上海体育志》记载,“石担分40、60、80、100~180斤数种,大的供挺举用,小的供打花样用”,在民国时期,它是沪上不少习武之人的常用训练器械;而石锁则与石担一同流传,重量在“8-75公斤不等”,“石锁是一长方形石块,凿一把手,成古时的锁形,以便举、接、掷、抓,也可练出各种各样的花色动作。”

  

  石锁

  石担

  

  随着现代健身器械的发展与普及,如石担、石锁等传统物件已渐渐退出大众舞台。不过,作为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耍石担石锁”于2007年6月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九游体育:社区体育活动的推广:如何鼓励更多人参与

  说到天目西路街道与石担、石锁项目的缘分,则得从其得到“非遗”名号的更早前说起。

  

  该项目传承人之一的刘海告诉记者,时间往前推三四十年,彼时沪上开展石担、石锁项目较好的有两个区,其一是老闸北区(目前该区已与静安区合二为一),其二便是原来的南市区。不过,由于之后不断的居民迁移,这一地域特征已被大大冲淡。

  如今,天目西路街道石担石锁队的队员们虽大多已离开故地,但队伍形式仍得到较好保留,平日里有常规训练计划,每逢“娘家”有节庆活动时,队员们也都会从上海各处汇聚而至。

  

  刘海告诉记者,如今他们这支队伍的主要训练场地设在了位于保德路上的三泉公园内。“以前我们是在闸北公园里训练,后来公园改建外加队员中的不少人都往城市北面搬了家,所以在经过努力协商后,现在我们的训练点就落在了三泉公园内。天气好的时候,平时工作日也会有人来耍石担、石锁,不过人到的比较齐的日子,还得算双休日。”

  

  珍惜平台

  “老资格”也要努力“吸粉”

  

  目前,天目西路街道石担石锁队队员的年龄分布,年长的有七旬以上者,而往年轻里说,也已有三十岁出头的感兴趣者已加入进来。“一个项目要传承、发展下去,就必须要重视吸引年轻血液。”石担、石锁项目传承人之一的刘海说道。

  

  那么,又该如何去吸引呢?“首先,你要让别人知道,你这个项目大概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公园里定点训练,能起到一定的展示作用,同样的,社区文化中心里的石担、石锁陈列室,也有一定帮助,通过一些展示板、模型、实物器械等,让年轻一代有机会来走近石担、石锁项目。”刘海介绍道。

  

  “栀子花,白兰花,三分洋钿买一朵”,一声声吴侬软语的叫卖,一条条里弄小巷的曲折,一户户上海人家的柴米油盐,一个个随时代起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许,它们曾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光火石中一度被淡忘,但随着群众体育的热度再起,这些“老资格”们也都有了再度萌发活力的机会。

  

  据记者了解,除了石担、石锁项目外,在申城而今的社区体育中,还有不少传统体育项目在刷着属于它们的特殊存在感。代表着海派弄堂文化的“九子”,几经改良后传承至今的奉贤滚灯,与秧歌、腰鼓堪称“姐妹”的莲湘……正是凭借着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平台,让老百姓们感觉“近在身旁”的社区体育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九游体育:WCBA联赛的赛场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球员和观众的安全
下一篇:关于九游体育:中国男篮历史最佳阵容:谁是你心中的NO.1?的信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